长江六日 | 深读

作者: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1-04 22:12:37

【编者按】

大江壮阔,三峡灵秀。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这样描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60年11月,曾任新华社记者的作家刘白羽乘坐“江津”号轮,由重庆沿长江而下,写就《长江三日》。时值我国经历3年经济困难的历史时期,文章中寄寓了战胜险阻、迎难而上、勇于开拓的壮志豪情,并以“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传递信心与力量。

2023年岁末,新华社记者再访长江三峡,从重庆万州到湖北宜昌,穿行在高峡平湖间,记录下在党的政策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三峡库区攻坚克难、难中求成的全新发展图景,以鲜活一线见闻连缀而成——《长江六日》。


来源: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勇 惠小勇 张桂林 李鹏翔 梁建强 周凯 李思远 刘恩黎 周思宇 田中全

“噢……噢、哟……嘿”,清冽、悠长、激昂,如山鹰划破天际的回响,时而低旋、时而高亢,时隔百年,仍撼人心魄。这是夔州博物馆内,前德国外交官马克斯·弗瑞兹·魏司夫妇于1911年用蜡盘录音机录下的三峡号子的原声播放。

如今,在宜昌西陵峡的三峡人家景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三峡号子,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纤夫拉船的艰辛。而峡江主航道上,国内首艘以氢燃料为动力的“三峡氢舟1”号已展开运营。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818.png

“三峡氢舟1”号行驶在长江湖北宜昌水域(2023年10月1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氢舟”已过万重山,2023年是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20周年。寒冬时节,记者一行穿行三峡,观察生态变化,感受经济脉动,体会文化传承,见证社会变迁。

第一日 移民“新生”

阳光晴好的午后,55岁的重庆万州区三峡移民黄瑛,和邻居围坐在黄葛树下拉起家常。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00.png

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的富康花园小区(2023年11月2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爱国爱家”“幸福安康”……黄葛树上挂满一圈居民们手写的心愿牌。这棵树是1999年和移民们一起,从原万县市驷马桥搬迁到双河口街道富康花园小区的。

黄瑛说,20多年了,黄葛树的根扎得更深了、枝叶更盛了,“就像大伙儿的日子一样,越来越好!”

治水千秋业,故园割舍难。为确保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有关省市结对支援下,重庆、湖北库区自1993年始,历时17年搬迁安置130多万移民。其中,万州搬迁人数占移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如何让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三峡库区的一道必答题。

黄瑛所在的富康花园小区由多个地方的移民聚居而成。刚搬迁时,偏逢不少移民迁建企业破产,她下了岗,小区环境也让人糟心,“都是泥巴地,脚都踩不下去”。

经社区干部牵线,黄瑛不久后在附近的重庆谭木匠工艺品公司找到一份木梳漆画师的工作。一笔笔勾弧画线、一遍遍打磨髹漆,绘出了企业的发展、换来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改善。

如今的黄瑛,退休在家,成了志愿服务邻里的小区楼栋长。与她一样,小区里不少五六十岁的居民成了社区自治的主力。退伍军人向一军凭着一手蒸卤厨艺蒸腾出了生活的光亮,如今不开店了,还时不时为小区的老人们露两手。

2011年,在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出台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库区逐步破解“产业空虚化”问题,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富康花园也变得曲径通幽、和谐安宁。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04.png

在重庆市万州区,工作人员在绣制三峡挑花刺绣产品(2023年11月2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走进万州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车间,“绣娘”们俯身在刺绣绷架前,捏住桑蚕丝线,双手翻飞间,水墨晕染的色彩和立体形象跃然布上。作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项目创办的企业之一,这家公司吸纳包括三峡移民在内的人员就业260多人,还辐射引导500余名乡村“绣娘”。

双河口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长万告诉记者,刚搬迁时,整个辖区没几家像样的企业,现在有市场主体6200余户,其中企业1100多家,实现规上产值6.12亿元。移民们的生活也大变样——“出门是公园,回家是花园”“就近有工作、门口能创业”。

移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得到了一组组数据印证。统计显示,2022年三峡库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16%;2021年库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年前的2.79倍、3.5倍。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08.png

游客在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参观游览(2023年11月2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行走峡江,一张张今昔对比照、一个个生活新场景,无不生动地“讲述”着三峡移民“新生”的故事,让多年来接续报道三峡的我们感慨不已。

在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一张“三峡移民第一人”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老人名叫谭德训,是湖北秭归人,他戴着毛线帽、身穿深蓝色棉袄,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和妻子在树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92年12月,秭归茅坪溪泄水工程开工时,70多岁的老党员谭德训说服4个儿子“国家搞建设,一定要支持”。在三峡工程补偿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他砍掉200多棵脐橙树,带着16口之家率先搬进了临时帐篷。三峡工程的第一铲土,就在谭家宅基地上挖下。

31年后的初冬,我们驱车来到湖北秭归县茅坪镇杨贵店村一组探访谭家。

如今,谭氏一家已是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在距移民旧址300米处,谭氏四兄弟各自建起独立成户、左右相连的4层小楼,每家都购置了小轿车。

“现在生活越过越好,村里道路通畅,快递能送到家门口。”老四谭必林说,母亲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享受着高龄补助、移民补贴等国家补助,感到十分满足。

临近新年,谭必林计划着,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四兄弟轮流办一天团圆宴,“家人团坐一堂,大人举杯畅饮,小孩畅想未来,那种幸福感难以言表。”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11.png

这是万州区的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线(2023年11月2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第二日 诗意三峡

沿江驱车一路向东,行至奉节县城,停下脚步眺望夔门方向,只见江面陡然收窄,两岸群山拔江而起、壁立千仞,真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气势。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绵延193公里的峡江段,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三峡,是地质伟力的结果,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一江冲破万重山”的气象。三峡,也是历史人文的沉积,两百多万年前,远古人类在这里闪现踪影;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在这里兴起;大禹开江、巫山神女等恢弘瑰丽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

三峡更是一条世所罕见的“诗的峡谷”。行到三峡必有诗!历代文人墨客在穿越峡江时,无不被这里的雄峻山水、厚重历史、浓郁风俗所吸引而“打卡”留诗。自“诗祖”屈原以来,诗仙、诗圣、诗豪……一个个星斗般的诗词大家在这里放舟行吟,慨叹江山之壮、抒写家国情怀,写就灿若星河的传世名篇。

坐拥夔门、扼守瞿塘峡口的奉节,则被誉为三峡“诗歌星河”的地标和“起点”。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14.png

在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景区,游客在参观游览(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在当地导游刘光玉带领下,我们赶赴向往已久的白帝城。白帝城位于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三峡工程蓄水后,其北边的山路被江水淹没,成了一座“孤岛”。为方便上岛,如今建起风雨廊桥与江岸连通。

漫步廊桥上,一队队游客穿梭往来。“大家既是来看景的,更是来品诗的。”刘光玉忍不住向我们“炫耀”奉节厚重的“诗史”:2000多年来上千名诗人路过三峡来到奉节,写就上万首诗词,留下“天下第一快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天下第一律诗”杜甫的《登高》、“天下第一情诗”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伴着耳熟能详的诗词,拾级而上进到古朴的白帝庙,吸引游客仔细品读的是历代诗文碑刻。“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来自陕西的游客陈清仔细辨认着一方《六言诗碑》。说起这趟三峡之旅,他不禁感慨“太有穿越感了,就像跟着历代诗人游走了一趟!”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18.png

在重庆市奉节县拍摄的长江瞿塘峡夔门风光(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走下白帝城,摆渡草堂河,登上瞿塘关口,由赤甲、白盐两山巍峨耸峙而成的夔门便近在眼前了。“无边境界”,关口岩壁上,集弘一法师墨迹的四个大字,似乎在以朴拙超脱的书法风骨,提示人们看这江山胜迹的同时该感悟些什么?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创办者魏靖宇告诉记者,三峡险峻山水和中国文人咏物言志情怀的碰撞,造就了这条举世无双的“诗峡”。三峡独特的审美价值,正如陆游《入蜀记·过巫山凝真观》中所言:“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三峡之奇,奇在直插江中。三峡融山险水险为一体,又形成独特的哲理价值,如苏轼过夔门写下《滟滪堆赋》中所言:“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平而不平、危而不危、居安思危,至今具有现实意义。而描摹三峡之雄,以郦道元《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概括为代表,从中可感悟自然、人文所赋予我们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传承诗词文化,打造‘诗与远方’。”奉节县近些年整理出版《夔州诗全集》《竹枝词300首》等一批文化书籍,“诗词六进”活动广泛深入校园、机关、企业、景区、院坝;开发诗旅研学线路,推出大型文化实景剧《归来三峡》,当地诗文旅产业日渐兴起。三峡东门西陵峡口,“诗祖”屈原的故乡秭归,也在努力做好屈子“文章”、传承爱国之情。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21.png

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屈原祠前举办(2023年6月2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伍志尊 摄

冬日晨曦,记者来到因三峡工程蓄水搬迁到新址的屈原祠,只见一队队青年学生在广场上吟诵楚辞、感怀先贤。跟随参访人群步入正殿,一座屈原像矗立正中。头戴切云冠、身佩陆离剑,眉头紧锁、沉吟下视的屈原,仿佛仍在忧思故国。

“屈原不仅是诗悬日月的大文人,更有着爱国忧民的情怀,和舍生取义的品质。”凝望着屈原塑像,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传承人郑承志,通过吟诵、解读屈原辞赋,向众人娓娓道来其廉洁、纯粹、耿介、清白的道德追求与求索、爱国、献身的不朽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出入三峡的文人诗家,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浸润着中华儿女。”

第三日 满山红叶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天气渐寒,一江碧水映衬下,片片如火似霞的红叶染红了峰岭,长江三峡迎来了最美的季节。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24.png

游客在重庆市巫山县文峰景区游览(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驱车行至巫山县巫峡长江大桥,眺望峡口的文峰景区,只见成团成簇的红叶,扎根在如刀削斧砍般的峭壁上,迎风挺立,从江面一直“披挂”到峰顶。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被这大美景象吸引,不惧山路险峻,攀行在红叶掩映的步道上,时而驻足留影,时而惊叹连连。

当地干部告诉我们,红叶类树木在长江三峡地区生长由来已久,主要有黄栌、乌桕、丹枫等,尤以黄栌为最。每至寒冬料峭、百树凋零时,黄栌却凌寒傲立,迎着冷霜变得愈发红艳,远远看去,如同一团团殷红的火焰,在阳光下辉云映霞。

过去,三峡红叶基本是野生,受峡江两岸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红叶林面积比较有限。三峡工程蓄水后,为治理水土流失,库区持续开展生态屏障建设,林业部门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在沿江山地补种大量包括红叶林木在内的适生树木。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30.png

船舶行驶在红叶掩映下的长江三峡重庆市巫山县水域(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仅巫山县内,如今就有近200个红叶树木品种,总面积超过120万亩,其中,集中成片可观赏的就有20万亩,每年从10月中旬便开始次第变红,观赏期长达近3个月,成了巫山最具标识性的“生态宝贝”。

当地政府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连续多年举办“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邀请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红叶、听民歌、参赛事、品美食。2023年第17届“红叶节”期间,还推出“长江诗路巫山红叶之旅”;改编创作《新竹枝词》,把巫山红叶“唱给你”;推出24小时全景慢直播“云赏”红叶,受到外省市游客热捧。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33.png

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及周边风光(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2023年以来,巫山接待游客购票人数同比增长120%。尤其进入红叶季后,旅游持续火爆,县城酒店平均入住率达90%以上,还首次出现陆路游客超过水上游客的现象。”巫山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总经理唐良洪说,小小红叶已经成为巫山文旅产业的“当红名片”。

满山红叶盛景,也帮助串联起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近年来,重庆、湖北两省市以水路、高铁等为纽带,通过文旅资源共推、品牌共建、客源互送等协同联动,让一度有所低迷的三峡旅游再度红火起来。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37.png

游客乘坐纯电游轮“长江三峡1”号通过葛洲坝三号船闸(2023年12月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不少踏上三峡之旅的游客,在登临奉节白帝城、赏完巫山红叶后,会顺江而下,领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走进宜昌的“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和西陵峡,体验完整的长江三峡。

在西陵峡境内的“三峡人家”龙津溪景区,吊脚楼点缀于山水间,帆船停泊在溪口处,“纤夫”们喊着古老的峡江号子,灵动的小桥流水,独具韵味的民俗风情,令一路“扁舟下三峡”的游人们流连忘返。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41.png

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演艺人员在为游客进行民俗表演(2023年12月2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统计显示,2023年1至11月,仅长江三峡游轮就完成客运量132万余人,为2019年同期的1.2倍。

伴着满山红叶,行走在绿水青山之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年来,随着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不断完善,各地培育出的像红叶一样的“生态宝贝”越来越多,给群众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丰厚。

川党参、川牛膝、独活……走进重庆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数十种中药材依次铺开,浓郁醇厚的药材香弥漫开来。“依托三峡库区道地药材资源富集的优势,我们在加工中药原料的同时,还研发推出多款药膳类新产品,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吴翠色告诉记者,通过与村集体经济、农户合作,公司已经带动500多户农户年增收5万至10万元。

顺江而下,红桔、青柚、脐橙、脆李……三峡两岸一个个“生态宝贝”让人目不暇接,真可谓“绿水青山绽红叶,橙黄李绿药材香”。“金山银山”正在长江三峡茁壮生长!

第四日 一库清水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长江三峡中,巫峡以绮丽俊秀著称天下。行进第四日,便至巫峡。中午时分,蒙蒙细雨中,记者一行在巫峡口海事码头登船,由陆转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雨后的巫峡,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更显峡长谷深,群峰如屏,江流曲折。船行其中,如同进入一条迂回奇绝的画廊。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上船不久,船长便提醒注意窗外。站在甲板仰头望去,只见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传说中神奇缥缈的神女峰。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44.png

船舶行驶在巫山神女峰附近水域(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峭壁怪石构成三峡绝美的风景,有时也会演变成高风险危岩。”同行的巫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雷瑞新说,加之三峡库区本身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近些年为确保黄金水道畅通,海事部门和地方国土部门加大了地质灾害排查治理。

在巫山县龚家坊江段,原本不稳定的边坡已被锚定加固。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进行了生态覆绿等修复措施,确保与景色融为一体。

春夏季泄洪、秋冬季蓄水,三峡工程在峡江两岸形成了落差30米的消落带。光秃秃的消落带,不仅影响观瞻,也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为治理这一顽疾,库区沿线尝试在不同水位线种植了芦苇、中山杉等耐水淹性植物。

经过治理,许多消落带已经成为新的生态景观。一些地方,大片中山杉因水位上涨形成了“水中森林”,不时有白鹭、野鸭等鸟类畅游其间。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述的江水之景。记者此行,虽未见“素湍”,却也处处是“绿潭”,江水也的确是“回清倒影”,澄碧清澈,沁人心脾。

“这一库清水,来之不易。”重庆海事局局长胡远胜说,三峡水库393亿立方米库容,相当于大半个黄河的年径流量,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性储备库。作为全国的“大水缸”,水质至关重要,关系中下游地区数亿群众的饮水安全、生态安全。

据介绍,正因为地位如此重要,三峡库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守护好一库清水,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投入巨资在库区推行污水处理,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几乎遍及每个乡镇。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47.png

奉节生态工业园区内,重庆万大眼镜有限公司的员工在忙碌(2023年11月2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护水是三峡库区县市第一要务。扼守瞿塘峡的奉节县、坐拥巫峡的巫山县,曾经依靠挖煤带来了短期利益,却造成了生态破坏。如今,这两个县关煤矿、护生态、开“文矿”,正擦亮文旅、康养、果、茶、药乃至眼镜加工等绿色低碳产业名片。奉节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操钢林介绍,“近年来奉节县仅治水一项就投入4.2亿元,完成17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县长江段和5条主要支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风顺轻舟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来到湖北境内巴东县王家滩码头。巴东移民环保公司负责人向仕寿正驾驶着环保接收船,在靠泊的船舶间来回穿梭。“这两日正是红叶观赏季,停靠的游轮较多,有时一天就要收集各类污水150吨。”向仕寿打开手机软件,给记者看他近两日的作业记录。

微信图片_20240104132951.png

在位于三峡库区湖北巴东水域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工作人员在转运船舶污染物(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过去,船员吃住都在船上,污水垃圾直排长江。现在,长江干线加强了船舶污染物治理,三峡库区在全流域率先实行‘零排放’,污水垃圾都要转交岸上处理。”长江海事局危防处处长吴玉锋说,“通过对船舶排污口铅封盲断,智慧监管,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船舶对长江的污染。”

驶出巫峡,船行入一片宽阔水域。在三峡开船23年、48岁的“船老大”刘绍洪转转肩颈,打开了话匣子:“曾经峡江凶险,如今水道繁忙。高峡平湖,巨轮穿梭,船白水青,养眼得很。”在刘绍洪看来,峡江第二大变化是绿色元素越来越多。“与浓烟滚滚的柴油船相比,现在江上的LNG、纯电、氢电等新能源船舶越来越多。”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00.png

这是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中旖新能源LNG加注站码头(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行至屈原庙村,一座现代化的LNG加气站平卧在近岸水面上。为了给日益增多的LNG新能源船提供支持,民营企业中旖新能源公司投资1.3亿元建设了这座三峡库区唯一的船舶加气站,每年可为来往船舶加气3.1万吨,为三峡库区减排二氧化碳6560吨。

从千里外的江苏水乡来到三峡库区,经营刚刚起步,仍在亏损运行,公司负责人曹国梁并不气馁。他说,虽然加气站现在还“吃不饱”,但绿色航运是大势所趋,三峡库区绿色能源需求强劲,公司肯定会越来越好。

告别曹国梁,小船慢慢驶出香溪河口,开始进入三峡中最后一个峡——西陵峡。两岸不时掠过如刀削斧凿过的巨大峭壁,其中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又长又险,尤显险峻。

夜幕降临,岸上灯光从星星点点逐步汇成一片璀璨,一座现代化的县城逐渐浮现,小船抵达了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这座因三峡工程蓄水,整体搬迁新建的县城,依山就势,错落排布,灯火辉煌。

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脐橙观光园一景(2023年11月2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第五日 小橙故事

走进秭归县城,柑香路、金橘路、红橙路、橘颂路纵横交错;放眼县域,橘岭坡、橘子树湾、柑子树岭、柚子树包分布乡野,黄灿灿的脐橙挂满枝头。

长江三峡,不止以险峰秀水著称,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还以盛产脐橙闻名于世。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在“九章”中写下名篇《橘颂》,咏赞家乡秭归的橘树。汉朝时期,朝廷专为奉节设立橘官。诗圣杜甫还曾在奉节写下“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的美好诗句。

三峡的柑橘汲取了三峡的灵气,凝聚了长江的水韵,古时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如今,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振兴,三峡一带各县市优化种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一条150余万亩的柑橘种植带已经形成。四季产橙、轮番上市,脐橙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走进奉节县欧营村,满山的脐橙树上,处处弥漫着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果农们手拿果剪,将粒粒脐橙从枝干上采摘下来。在果园轨道车带动下,一篓篓个大饱满的脐橙被运输到山脚,装上货车。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12.png

在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村民在展示刚刚采摘的脐橙(2023年11月2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大家看,剥开脐橙,瓤瓣入口,汁多饱满,细嫩化渣,酸甜适度,余味清香……”50岁的果农易守财在自家果园架起了直播设备,在山坡的果树前推广新鲜的三峡脐橙。

工作完,易守财给记者算起他的橙子账:他承包种植脐橙30亩,其中的12亩已进入丰产期,一亩地约60棵果树,一棵树可产100至300斤鲜橙,预计2023年总产量60吨。“每斤批发价3块钱,除去果园管理的花销投入,年收入近30万。”

“另外的18亩脐橙,预计2025年开始挂果,到时候就更忙咯。”易守财笑着说,今年风调雨顺,大家吃橙子甜甜蜜蜜,是幸福的味道。

欧营村目前已实现脐橙产业全覆盖,全村脐橙种植农户962户,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奉节脐橙种植面积37.5万亩,年产量超40万吨,年综合产值超40亿元,致富30万果农。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17.png

秭归县脐橙文旅小镇数字化电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直播销售(2023年8月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伍志尊 摄

顺江而下,柑橘产业多点开花、各具特色。在屈原故里秭归县,脐橙种植面积40余万亩,90%的乡镇从事脐橙产业链种植和加工,脐橙已成为当地“一业兴百业旺”的“富民产业”。

寒意料峭,却难掩脐橙热销。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华维电商物流园,洗果分级设备高效运转,工人有条不紊地分装,鲜橙经过选果、清洗、包装,一箱箱贴好快递面单,等待发往河南、广东、山东等全国各地。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21.png

在秭归县脐橙文旅小镇数字化电商中心,工作人员将夏橙装车(2023年8月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伍志尊 摄

“一到年底,物流园就忙得不可开交,大家加班加点,每天发出的鲜橙有300多吨。”物流园总经理游玉敏说。

除了销售鲜果,近年来,秭归县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全链建设,发展脐橙深加工企业5家,让脐橙经过“七十二变”,实现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目前,全县脐橙产业综合产值近200亿元,涌现出12个脐橙产值“亿元村”。

走进秭归屈姑食品有限公司展览大厅,仿佛置身于一座脐橙博物馆。橙茶、橙酒、橘粽、手工皂等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的100多种深加工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从花到果,从枝到叶,从皮到渣,屈乡人可以把脐橙‘吃干榨尽’。”屈姑公司董事长李正伦介绍,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保鲜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目前已有30多个脐橙深加工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中东、南非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秭归不少脐橙果农自发成立诗社,兴趣盎然创作诗歌,咏赞脐橙带来的美好生活,屈子故里写下新《橘颂》。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36.png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人员在秭归港码头对岸电设备进行巡检工作(2023年10月9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肖艺九 摄

第六日 大国重器

从秭归县城眺望,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三峡大坝巍巍矗立,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上。峡江碧波荡漾,江岸云雾缭绕,三峡的山水长廊与大坝的磅礴壮阔交相辉映。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39.png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2023年12月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伍志尊 摄

跑了大半辈子船,老船长叶勇没想到,三峡有一天竟会变了模样。他感慨:“自古川江不夜航,但现在,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川江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单向年运输量只有约1000万吨;随着三峡工程建成,高峡出平湖,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兴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自宜昌而上,入峡行,当以水闸堰其水”。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首次提出在长江三峡河段修建闸坝的设想。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在长江中流击水后,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兴建三峡工程,并非易事。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筹措、移民安置的制约以及生态环境、国防等方面的担忧,三峡工程历经多次筹备、搁置。直到1994年12月,经过几十年反复论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举行开工典礼。1997年11月,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8年10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来到三峡坝区,重读这些记录,依旧让人感到心潮澎湃:大坝主体长达2309米,混凝土浇筑量达1600多万立方米,参与建设的工人多达4万余名……从百年期盼中走向现实,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谓是举国之力,建成后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显现出的综合效益,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使命。”中国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徐长义说,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在三峡工程兴建前是10年一遇,超过567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就会带来荆江告急、长江告急。

如今,登临185米的三峡大坝坝顶,极目远眺,三峡水库波平如镜。驾驭洪魔、治水兴邦,中华民族治理长江水患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

“三峡工程拥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工程建成后,多次遭遇洪峰流量超过1998年最大峰值的洪水,为下游拦洪削峰超40%,有效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徐长义指着库区远处说,三峡集团还对长江干流6座电站实现联合统一调度,确保大江安澜。

步入三峡左岸电站,巨大的控制平台上,一串串数字在屏幕上跳跃。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882亿千瓦时,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电能昼夜不息被送往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三峡电站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不仅提供了稳定的电力支撑,也为我国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徐长义说。

微信图片_20240104133045.png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2023年12月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唐奕 摄

来到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一艘满载着产自重庆的新能源汽车的船舶正在过闸。船闸上下落差高达113米,相当于约40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船舶过闸,如同爬上一阶阶巨大的楼梯。

交通运输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达1.74亿吨,同比增长8.77%,再创历史新高。自2003年通航以来,三峡枢纽通航设施已安全高效运行20年,累计航运通过量超过20亿吨。

从建设的构想提出到论证通过,再到成功兴建、发挥效益,这个跨越时代的水利奇迹,正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以及经济实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显著跃升的彰显。

这个与长江紧密相关的世纪工程,还从兴建之初,就格外注重做好与保护相关的“大文章”。

移步位于三峡坝区的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标本室里,保存有珙桐、红豆杉、伯乐树等4000余份生长在三峡库区里的珍稀、特有植物的标本。

“其中的荷叶铁线蕨,与恐龙同时代,亚洲仅见于三峡,曾是专家论证因三峡工程可能会被淹没的原始物种之一。”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说,目前,植物所成功迁地保护1450余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可能受工程影响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无一灭绝;植物所还成功繁育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6万余株。

与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相邻,三峡坝区还有一个珍稀鱼类科研机构——中华鲟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科研人员已在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鱼类研究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取得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突破并连续取得成功;构建起中华鲟人工种群遗传谱系;率先成功繁殖长江上游指标性物种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累计放流各类长江珍稀特有鱼类逾1100万尾。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的屈原祠大殿内,锦冠长衣的屈原像正深情凝视着库区,看寒来暑往、花开花谢,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


党报聚合云媒体

荆州日报APP